人常常在事中经历时,无法洞悉事情本身所带来的意义。时间不断延绵后,才逐渐显豁事情本身对于人的价值。当然,这种显豁主要源于个人自觉意识的形成。求学江南学院的经历之于我,便是如此。日后每有自省,就深感此段学习经历的珍贵,故以江南求学二三事记之。
对于一名身处西北边陲小镇的高中生而言,当时对江南学院的了解是茫然无知的。高考填报院校之所以笃定选择江南学院,是因为他开设有汉语专业。而我对文史哲专业一直有极大的兴趣,彼时更是有非此不学的志愿。戏剧性的是,虽然被江南学院录取,专业却是英语。后来在入校正式报到时,我就找到学校的招生办表达调换专业的意愿,相关老师听闻后表示理解的同时告知需要入学一学期后申请。当时的我执著于专业的喜好,执意当下调整。沟通之中,恰逢一位头发花白、精神矍铄的老师经过,听闻我的事情后,将我带到他的办公室谈话,让我谈谈为什么要换专业,以及对汉语专业的认识。彼时的我无知无畏,自然是一番放言高论,他认真听后面露微笑的说可以给你调换专业。当办完申请手续走出招生办公室的那一刻,我内心深处不由地生发出一种自由感和希望感,并对拎着行李、门外守候的父母说:“你们可以安心回家了”。军训汇报表演时才在主席台上再次看到当时与我谈话的那位老师,得知他叫杨定君,是学校的副校长。杨校长对学生的亲和与尊重,是我进入江南后对江南的第一印象,也是江南给我的第一课。正是这样一种亲和与尊重,让我心里萌生的自由感与希望感不断地成长,以至于成为我始终为之努力的精神追求。当时虽然只是一种身心愉悦感,但今日回首再看时,已然成为形塑我精神生命的重要起始点。
大学生活对于每一位初入者而言,似乎都要经历一番迷茫。初入江南的我,虽然对所学专业有极大的兴趣,但也只是停留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上。由于高中应试教育的压抑,本能的对大学专业课程学习怀有一种拒斥。所以,也就表现出一方面如饥似渴的想要拓展自己的兴趣,另一方面又拒斥专业化的学科训练。在此之间的徘徊,让我茫然不知所措。当我每天茫然地踱步于教学楼时,却无意间发现教学楼的连廊上常有成群的学生在学习,或在背书、或在温习功课,有时甚至蔚为大观。起初以为这是大家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进行努力,但后来发现,这是他们的学习常态。这一下触动了我迷茫的神经,意识到如果空有兴趣与志愿,而不在实处用功,所收获的不过是随感随想和空疏兴趣。当下便加入他们的学习队伍,在踏实用功中一点点夯实自己的兴趣。毫无疑问,江南的学风感染、点醒了我。原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一直是被动式的,而进入江南,没有所谓外在的强制反而让人变得茫然不知所措,正是江南质朴、精进的学风让我对学习产生了自觉意识,并以身体力行的践行夯实自己。现在看来,是江南赋予了我学习的自由意志。
随着学习意识的苏醒,我开始认真对待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,并努力将其学好。江南作为民办高校,当时的老师多是青年教师和其他高校兼职或退休教师并行,这样的师资搭配让我多有获益。记得当时有车宝仁、高天成这样教学经验丰富和学术见识高卓的老师,还有王曼利、王丽丽这样待人亲和、包容鼓励学生的老师。其中,我对王曼利老师印象深刻,王老师主讲外国文学,上课不苟言笑,透着一丝冷峻思考的味道。在一学期课程快结束时,她提出一份作业要求:希望大家给她的授课提意见。我当时很莽撞、也很真诚地交了一份“意见书”,其中直言不讳的指出了当时我所认为的“不足”。原本以为只是一份普通作业,没想到王老师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我的作业做的很好。在惊讶之余,我感到些许羞愧。惊讶的是王老师对面学生的批评,能够坦诚相待,并且鼓励我的“锋芒”。但也正是王老师的坦诚,让我觉着坦诚中更应有保有一份善良。而我的那份直率恰恰少了一些善良和厚道。在王老师不经意间流露的那份坦诚和善良,教会了我知识是有温度的。时隔多年后,早已记不起江南老师们传授的学科知识,但却一直没有忘记那份坦诚和善良所带来的知识温度。
正是江南带给我这样的教育和影响,让我在十八岁那个懵懂年纪坚定地向往自由、追求希望,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自觉的思考。也正是江南的教育和影响,让我在后面的学人与为学成长中保有一份坦诚与善良。真诚地感谢母校!
校友简介:
孙德仁,男,1990年11月生,内蒙古阿拉善人,2009年-2012年就读于江南JN体育网页版汉语言文学专业,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博士,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,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系讲师。兼任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、横渠书院青年讲席。主要从事儒家哲学、宋明理学研究。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各一项,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、省级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。先后在《中国哲学史》《周易研究》《人文杂志》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。
本文系《校友忆校史》网络文化工作室出品网络文学作品